【医械知识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留样常见问题

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特性、工艺特点、临床应用等,明确产品留样的目的。留样目的不同,留样量及观察项目也将不同。常见的留样目的有以下几种:
(1)用于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追溯:生产企业可根据产品常见质量问题、临床使用风险以及产品特点明确可追溯项目,如无菌性能、物理性能。
(2)用于医疗器械产品原材料质量追溯:对于对产品质量有关键影响的原材料,生产企业可将原材料留样,用于成品质量部分性能指标追溯或原材料质量追溯。
(3)用于稳定性研究: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、新工艺或变更产品有效期等指标时,用于考察产品稳定性。
1.留样目的不明确
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留样的目的,如用于产品质量追溯、原材料质量追溯或稳定性研究。不同的目的将决定留样的数量和质量要求。
2.留样管理制度不完善
企业应根据产品和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制度,明确留样的目的、样品选择、比例或数量、观察方法等,并保持相关记录。
3.留样样品选择不当
原则上应选择成品留样,但对于特定产品,可能需要选择原材料或其他形式的产品替代物留样。选择的留样样品应能够代表被取样批次的产品。
4.留样室条件不符合要求
留样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,如温度和湿度控制,以保障留样产品的质量稳定。
5.留样比例或数量不足
留样的比例或数量应能满足质量可追溯检测的需要,特别是对于无菌产品,每个生产批或灭菌批均应当留样。
6.留样检验或观察不规范
企业应定期进行留样检验或观察,并保留观察记录。观察的频次或周期应根据留样目的和产品的特性来确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