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来源于医企学习网,作者小保
一、集采政策:持续深化与多维影响
近年来,医疗器械耗材价格治理不断深入,带量采购已成为压实耗材价格水分的关键举措,且基本实现了大品类的全覆盖。国家医保局的计划显示,今年下半年将开展第6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,同时地方层面也将积极推进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联盟采购,预计涉及中成药、中药饮片以及高值耗材等约20个品类。
在地方实践中,2025年已有多个耗材联盟集采项目提上日程。比如,湖南将牵头开展高频电动刀头医用耗材全国联采;河北负责主动脉支架、腹主动脉支架集采;福建牵头1 - 2类耗材全国联采;黑龙江则主导腔静脉滤器、消融电极类耗材集采。
以江苏省为例,其在耗材集采方面动作频繁且成效显著。截至目前,江苏省已完成10轮耗材带量采购,覆盖心内科、骨科、普外科、眼科、神经外科、检验等多个领域,集采耗材以高值耗材为主,同时也包含部分临床用量较大的普通耗材。在第10轮耗材集采中,江苏创新集采模式,首创医疗服务集采,突破了检验领域集采的难点。
在中选规则上,江苏省也有细致规定。对于腔镜吻合器、神经专用弹簧圈、超声刀头、真空采血管、可单独收费的螺钉、矫形板等品类,延续常见的集采最低价联动模式,报价不得高于产品在各省集采的最低中选价。而接骨板、髓内钉品类的中选规则则有所不同,对于江苏集采原中选企业,仅要求“系统报价不高于本企业同系统江苏省原中选价格,拟中选” ,尚未提及联动外省集采最低价事宜,但由于目前文件为征求意见稿,正式文件是否会补充尚不确定。
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进,最低价联动模式在耗材集采、挂网采购等环节已基本铺开。以往低价联动主要依靠企业自行申报,而如今招采系统全面升级,数据互通得以实现,这意味着任何一地的耗材价格下调,都会对产品全国价格产生影响。因此,企业在把控产品价格时,必须进行通盘考虑。
二、价格治理:全面管控与创新激励
在药耗价格全面治理方面,相关部门积极作为,通过多种手段推动价格合理回归。以输液港为例,在价格治理前,各企业耐高压型输液港价格集中在5000元 - 10000元之间。经过治理,大部分企业主动承诺将销售价格调整至2700元以下。对于个别整改后价格仍明显高于同类产品的企业,采取“红黄标”管理方式,当医疗机构在集中采购平台下订单时,以弹窗警示等方式提醒价格风险,医疗机构拥有自主决定是否继续采购的权利。
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编制工作,并指导地方规范整合现有价格项目,为创新技术留出了更多发展空间。例如,3月7日发布的《心血管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(试行)》明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新增“心室辅助装置植入费”“心室辅助装置取出费”“心脏植入式装置适配费”等价格项目,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和推广。
此外,在协议采购量分配方面,江苏的接续采购文件在兼顾医疗机构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,通过规则设计,给予降价幅度相对较大的企业采购量分配上的倾斜。并且,对于进口企业国产化产品,文件明确将其视为进口企业新产品,参与本次接续采购。
三、行业展望:挑战与机遇共生
医疗器械行业在政策的持续影响下,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。对于企业而言,一方面,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以及严格的价格治理措施,要求企业不断优化成本结构,提高生产效率,以应对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问题。另一方面,政策为创新技术开辟的发展通道,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。那些注重研发投入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的企业,有望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取得突破,获得政策支持和市场份额。
从市场格局来看,随着集采的不断推进和价格治理的持续深入,行业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,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。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包括产品质量、品牌影响力、售后服务等方面,以在市场中立足。
医疗器械行业在政策的引领下,正朝着更加规范、创新和高效的方向发展。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,积极调整战略布局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