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中心

【医械知识】医疗器械设计开发流程规范

01

医疗器械设计开发流程规范

内容:

设计输入:收集并明确用户需求、法规要求和标准规范。

设计输出: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,包括图纸、规格书、材料清单等,确保输出满足设计输入要求。

设计评审: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组织多方参与的评审,确保设计方案在功能、安全性、合规性等方面符合要求。

设计验证与确认:通过实验和测试验证设计的可行性,并确认最终产品能满足预期用途。

设计更改控制:所有设计更改需通过正式的评审和批准程序,并记录变更过程。

执行过程:

1. 制定设计输入文档:汇集用户需求、法规标准和技术要求,形成正式文档并经相关部门确认。

2. 开发设计输出文件:根据设计输入,生成详细的图纸、规格和材料清单,确保各项输出符合输入要求。

3. 组织设计评审会议:定期召集设计、质量、法规等部门进行设计评审,记录评审意见并实施必要的设计调整。

4. 实施设计验证与确认测试:在实验室或模拟环境中进行验证测试,确保设计方案满足预定要求,并记录测试结果。

5. 控制设计更改:所有更改需通过设计评审,并详细记录更改内容、原因及其对其他设计部分的影响。

02

医疗器械全流程风险管理规范

内容:

风险识别:在设计、制造、使用过程中,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。

风险评估: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,评估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影响程度。

风险控制:制定并实施降低或消除风险的措施,并记录控制措施的有效性。

风险监控与评审:定期审查和更新风险管理策略,确保持续有效性。

执行过程:

1.启动风险评估工作组:组建由设计、生产、质量、法规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,进行全面风险识别。

2. 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:使用如FMEA(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)等工具,评估每个风险点的严重性和发生概率。

3.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:根据评估结果,确定风险控制措施,如设计改进、增加检测步骤等。

4. 风险控制效果监控:通过实际生产和使用数据,监控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,必要时调整控制策略。

5. 定期风险评审:每年或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,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审查和更新。

03

供应商资格审查与质量管理流程

内容:

供应商评估:对潜在供应商的资质、生产能力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详细审查。

采购合同管理:与合格供应商签订明确的采购合同,包含质量、交货时间、责任条款等。

进货检验:对供应商提供的物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,确保符合采购要求。

供应商绩效评估与管理:定期评估供应商的表现,确保持续供应高质量的原材料和组件。

执行过程:

1. 供应商初步筛选:通过背景调查、实地考察等方式,对潜在供应商进行初步评估。

2. 进行供应商资质审核:审核供应商的资质证书、生产设备、人员资质及质量管理体系,确保其符合公司标准。

3. 签订采购合同:与通过审核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,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,尤其是质量标准和交货时间。

4. 执行进货检验:根据采购订单和技术规范,对供应商提供的物料进行检验,记录检验结果并存档。

5. 供应商绩效管理:建立供应商档案,定期对其产品质量、交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,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或更换供应商。

04

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标准

内容:

工艺验证: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验证,确保其稳定性和一致性。

生产操作规范:制定详细的生产操作指导,确保每个步骤按规定执行。

过程监控:实时监控关键工艺参数,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。

生产记录管理:详细记录每批次的生产过程,确保产品可追溯性。

执行过程:

1. 工艺开发与验证:在试生产阶段进行工艺验证,确保生产方法和设备符合设计要求。

2. 制定生产操作指导书:根据工艺验证结果,编写详细的操作指导,涵盖每个生产步骤及关键参数。

3. 实施生产操作培训: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,确保其熟悉操作指导书并按要求执行。

4. 进行过程参数监控: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关键参数,如温度、压力、时间等,确保工艺稳定。

5. 保存生产记录:每批次生产结束后,详细记录操作步骤、工艺参数及设备状态,归档以备审核。

05

设备维护与校准管理流程

内容:

设备校准:确保所有生产设备在使用前及定期进行校准。

设备维护:制定并执行设备定期维护计划,确保设备正常运转。

设备验证:对新设备或维修后的设备进行验证,确保其符合生产要求。

维护记录管理:每次设备维护、校准后需填写维护记录,并妥善保存。

执行过程:

1. 设备台账管理:建立设备台账,记录每台设备的型号、使用情况及维护记录。

2.设备校准计划制定: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及使用频率,制定年度校准计划,并安排合格的校准机构或人员执行。

3. 实施设备维护与检修:根据维护计划,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,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。

4. 设备性能验证:每次校准或维修后,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,确保其满足生产工艺要求。

5. 保存维护与校准记录:记录每次校准、维护和验证结果,并将其归档,确保设备使用的全程可追溯。

06

质量检验与不合格品处理规范

内容:

进料检验:对所有原材料进行入库前的质量检验。

制程检验:在生产的关键步骤设置质量控制点,确保半成品符合要求。

成品检验:根据产品标准,对成品进行全面质量检测。

不合格品管理: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、分析原因,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。

执行过程:

1.原材料进货检验:对每批次原材料进行入库检验,检查其是否符合采购标准和技术要求。

2. 半成品制程检验: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设立质量控制点,进行中间产品检验,确保生产持续合规。

3. 成品质量检验:完成生产后,对成品按照产品规格进行全面质量检验,确保符合出厂要求。

4. 不合格品隔离与处理:发现不合格品后,立即隔离,分析产生原因,记录并制定纠正措施,防止再次发生。

07

产品包装与标签管理要求

内容:

包装材料选择与验证:确保包装材料适合产品特点并通过验证。

标签设计审核:确保标签内容符合法规要求,并清晰、准确地传达产品信息。

包装操作:按照操作规范对产品进行包装,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。

标签合规性审查:定期检查标签设计和内容,确保其持续符合最新法规要求。

执行过程:

1. 包装材料验证测试:选择并测试适合产品特性的包装材料,确保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够保护产品。

2. 标签设计与法规符合性审核:设计标签时,确保内容符合相关法规要求,并由法规部门审核批准。

3. 实施包装操作: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包装,确保每个产品包装完整并符合要求。

4. 标签合规性复审:定期检查标签设计,确保其持续符合最新法规要求,并更新相关文档。

08

售后服务与客户反馈处理机制

内容:

客户反馈收集:通过多渠道收集客户反馈信息。

投诉分析与处理:对客户投诉进行分类、分析,并制定改进措施。

不良事件报告:如遇不良事件,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并跟进处理。

售后服务跟踪:对处理后的问题进行跟踪,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并提高客户满意度。

执行过程:

1. 建立客户反馈收集系统:通过电话、邮件、在线表单等方式收集客户反馈,定期汇总并分析。

2. 投诉处理流程:对每条客户投诉进行详细分析,找出根本原因,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。

3. 不良事件报告:依据法律法规要求,及时向相关监管机构报告不良事件,并实施后续改进措施。

4. 售后服务跟踪与客户回访:处理完毕后,对客户进行回访,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并记录客户满意度。

09

文档管理与版本控制规范

内容:

文档制定与审批:规范SOP及相关文档的制定、审核和批准流程。

文档发布与培训:确保新版本的文档发布后,相关员工及时获得培训。

文档版本控制:实施严格的版本管理,确保使用的文档始终为最新版本。

文档归档与保存:按照法规要求,妥善保存所有SOP和相关文档,确保其可追溯性。

执行过程:

1. 编制文档:根据法规及公司标准,编制相关SOP及其他操作文件,送交相关部门审核。

2. 文档审批与发布:通过审核后,文档正式发布至相关部门,并安排相关员工接受培训。

3. 文档版本管理:定期审查并更新SOP,确保文档始终符合最新的法规要求,并记录版本更改历史。

4. 文档归档与保存:对已批准和废止的文档进行分类存档,并按照法规要求确定保存期限。

10

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查应对指南

内容:

内部审查:制定并执行内部审核计划,覆盖所有部门及关键操作。

外部审查准备:在外部审查前进行自查,确保所有文件和操作符合法规要求。

审查过程管理:在外部审查期间,协调公司各部门积极配合审查,提供所需文件和资料。

审查整改措施:根据审查结果,制定并执行整改措施,确保持续改进。

执行过程:

1. 制定年度内部审查计划:确定年度内部审查的范围、时间和负责人,涵盖公司所有关键流程和部门。

2. 实施内部审查:由独立的内部审查团队按计划对各部门进行审查,检查实际操作是否符合SOP要求。

3. 外部审查准备:在外部审查前,对照审查标准进行自查,补充或修订不合规的文件和流程。

4. 协调外部审查过程:审查期间,确保相关部门提供所需的文件和操作说明,并及时解答审查员的提问。

5. 审查后整改:根据审查结果,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,确保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并记录整改过程。

注:内容来源于网络

【声明:向原作者致敬。本文内容为转载,推送仅为知识分享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私信我们!我们将立即处理,以保障各方权益。】


上一篇:【医械知识】医疗器械可用性要求概述   下一篇:【医械知识】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
咨询热线: 13699556075  4007 788 6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