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中心

【医械知识】医疗器械开发风险管理

01

风险管理框架与核心流程

1.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‌

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需贯穿研发、生产、上市及使用后监测的全过程,以GB/T 42062-2022(ISO 14971-2019)标准为框架,系统性识别、分析、评价和控制风险‌。

‌2.核心流程‌

‌风险识别‌:通过FMEA(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)、头脑风暴等方法,分析产品设计、材料、工艺、临床使用场景等潜在风险‌。例如,有源医疗器械需评估传感器精度、软件算法可靠性、电磁兼容性等‌。

‌风险分析‌:量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,结合技术成熟度、生产工艺稳定性等因素评估风险等级‌。

‌风险评价‌:根据风险可接受准则(如ALARP原则),判定风险是否需进一步控制‌。

‌风险控制‌:采取设计优化、冗余保护、警示标识等措施降低风险,并验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性‌。

02

关键风险类型与管理策略

1.技术风险

设计缺陷‌:如材料生物相容性不足、机械结构失效等,需通过体外实验(细胞毒性测试)和体内植入试验验证‌。

软件风险‌:算法错误、数据丢失等问题,需遵循IEC 62304标准进行开发与验证‌。

‌2.法规与合规风险‌

注册审批延迟‌:因技术文档不完整或测试未达标导致,需提前规划符合GB/T 16886、ISO 10993等标准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计划‌。

‌动态监管要求‌:如中国2025年强化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管理,要求企业定期更新风险评估模型‌。

‌3.临床与市场风险‌

‌临床试验偏差‌:患者安全性数据不足或试验设计不合理,需结合真实世界数据优化方案‌。

‌市场竞争‌:技术迭代快速导致产品过时,需通过专利布局和快速迭代降低风险‌。

03

实施方法与工具

1.结构化工具应用‌

FMEA/FTA‌:用于系统性识别设计、生产环节的潜在故障模式‌。

‌风险矩阵‌:将风险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可视化,辅助决策优先级‌。

‌仿真建模‌: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器械在复杂临床环境中的性能表现‌。

‌2.跨部门协作机制‌

组建包含研发、生产、临床、法规专家的风险管理团队,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会议‌。

利用PLM(产品生命周期管理)系统整合风险数据,实现信息实时共享‌。

04

法规与标准支持

1.国内标准‌

GB/T 42062-2022‌:等同采用ISO 14971,提供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通用要求‌。

‌GB/T 16886系列‌:规范生物相容性测试,确保材料安全性‌。

‌2.国际标准‌

ISO 10993‌:针对生物学评价的全球通用标准‌。

‌IEC 60601系列‌:有源医疗器械电气安全与电磁兼容性要求‌。

05

风险管理实践要点

1.动态化调整‌

材料或工艺变更时需重新评估风险,如供应商调整后需验证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‌。

上市后监测(PMS)数据用于更新风险模型,例如通过不良事件报告优化设计‌。

‌2.文档与追溯性‌

编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文档,包括风险分析报告、控制措施记录及验证结果,以满足监管审查需求‌。

‌3.企业能力建设‌

强化研发团队的风险意识培训,提升FMEA等工具的应用能力‌。

建立与监管机构(如药监局)的沟通机制,及时获取政策更新信息‌。

      医疗器械开发风险管理需以患者安全为核心,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、结构化工具应用及跨部门协作,系统性降低技术、法规和临床风险‌。企业需紧密遵循国内外标准(如GB/T 42062、ISO 14971),动态调整策略以适应监管要求变化,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风险管理效率‌。

注:内容来源于网络

【声明:向原作者致敬。本文内容为转载,推送仅为知识分享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私信我们!我们将立即处理,以保障各方权益。】


上一篇:【医疗器械科普】—— 牙科综合治疗机 每天认识一种医疗器械(第21篇)   下一篇:【医械知识】2025年,哪些医疗器械将会蓬勃兴起 DeepSeek深析
咨询热线: 13699556075  4007 788 6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