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器械运输
1.标签:注意操作人员导致的标签错误;运输过程中标签脱落等;
2.温湿度:严格按照研发过程设置的温湿度运输,留存温湿度记录;
3.质量问题:配件损坏、松动、断电、连接不稳、储存丢失等;
4.故障:部分原件功能失效而导致整个系统功能恶化等;
5.保证器械在医院机构以及科室都具有充足的储藏空间;
6.器械接收:机构从申办方接收,科室从机构接收。医院接收器械的人(如药师,机构老师以及科室的器械管理员)需要经过培训,有PI授权;
7.适当的文件:《器械接收表》记录数量和质量,《温度记录表》实时记录温度。
注意事项:
1.培训PI授权的器械管理员(2个及以上)关于器械的操作使用流程;
2.科室有适合的空间存放,根据方案要求,有适宜的冰箱,最好能上锁;
3.CRA与CRC需要注意器械的温度以及数量。数量一般通过器械使用记录表等文件记录与实际器械数量核查确认;
4.最需要注意的是温度。定时导出温度查看是否有超温。对于超温器械,器械管理员和CRC对其进行隔离。CRA接到超温的通知后,进行调查报告,获得申办方的反馈后,确定进一步的处理(归还,或是可继续使用等),记录PD并报告伦理;
5.管理员接收器械后,需要检查器械的数量、有效期、包装、储藏条件以及检验报告等。
二、器械使用
1.器械管理员发放给研究者/受试者,记录好《器械使用表》,以及相关的使用说明;
2.器械使用前确定保存的温湿度没有超温;
3.确定器械使用前没有破损等质量问题;
4.保证器械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器械管理员;
5.研究者/CRC在器械使用过程中做好相关的记录(如视频、拍照)。涉及受试者及家属记录时,研究者/CRC需要向其详细阐述使用说明与记录保存。